2016-2022 All Rights Reserved.平安財經網.復制必究 聯系QQ 備案號:
本站除標明“本站原創”外所有信息均轉載自互聯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郵箱: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請將#換成@)
本文轉載自財經,文章內容為7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狄剛在第四屆“中國財富論壇”上的演講分享內容首先我們今天討論金融科技,討論這個時代的到來和我們處在什么樣的發展階段,現在不管從需求側、供給側,其實發生的變化都很大,跟以前都不一樣了。金融系統很多年前就采用科技手段,那會兒也叫金融科技,但是迭代周期很慢,搞一個大系統,搞個三年五年很正常,上一個核心系統,七年八年也是有的。

現在更新迭代非??欤F在手機里的APP基本一個星期一個版本,所以現在需求迭代速度和技術的作用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如果過去是冷兵器時代,現在夸張一點說就是核武器時代,可以這么說,大家強調的ABCD新技術,現在討論得也比較熱門,關注度也很高。
社會已經發展到數字經濟時代了,供給側有很多新的現代技術和資源環境,需求側也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可以說不管是金融機構的服務主體,還是客體,都發生了變化,拿企業來說,這些企業基本都線上化了,都擁抱互聯網、擁抱現代科技,都開始進行轉型。你的服務對象都在線上了,你不做轉型可以嗎?很多大型企業,在選擇招標商業銀行服務時,經常提的條件就是你的信息化能力和科技服務能力,這是作為考量你金融機構服務水平和產品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除了企業主體,對于零售客體而言,現在80后、90后逐漸變成GDP的主要創造者。今天是財富論壇,扣一下題,現在很多社會財富集中在這些人的手里了。但是這些人是從線上成長起來的,他們的理念、觀念和習慣,和他們對金融服務的訴求,跟過去是不一樣了,因此金融機構的服務客戶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所以不管是從供給側還是需求側,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從業態模式來看,逐步向兩種形態演化,一種形態就是中心化架構為主的壟斷企業或者強勢型機構,或者叫層級式企業,這些機構有充分的話語權,他們原來有自己的平臺和生態,很多B端和C端或者下屬機構活在里面很ok。
現在逐步發生變化,這些機構不滿足服務于平臺內部,把數據服務和科技能力開始進行輸出,結合場景逐漸輸出到其它生態,逐步擴大自己的生態圈,把科技能力封裝化和服務化,包括我們一些銀行,現在提出了API Bank或者SDK Bank模式,就是把各種能力輸出到別人的場景和服務生態中,達到“借船出海”的目的。
另外一種是對等型架構為主的方式,過去不是很強權的,大家都平權或對等型的企業,現在搞合縱連橫的方式,為了擺脫平臺型企業的依賴或制約,甚至想和平臺型企業對抗,就開始搞共建共享式結盟,采用技術結盟的方式實現資源共享和互補,共同打造生態,現在區塊鏈出來以后,正好針對此需求提供了一種對等的信任解決方案。所以平權型、互補型、對等型的另外一個生態開始借力發展了。
第二,要正確的明晰概念
我現在發現概念層的統一很難的,概念層統一了,邏輯層和操作層才能統一。但是現在很多會議一討論到金融科技和區塊鏈,雞同鴨講概念混亂的情況還是不少,這個不難理解,因為很多人知識背景不一樣。
一方面金融科技跨界性較強,有它的門檻,但是另一種情況,有些人故意模糊概念,故意把概念搞得很高深,造成概念的混亂和誤讀。
還有一種趨勢是不斷創造概念,新瓶裝舊酒,這種情況也是比較多。正本清源的第一步是實現概念層的統一。我們舉一個例子,比如如何正確的認識技術的作用,新技術的作用,現在是有些人確確實實是不相信或者不愿接受,而另外一些人卻是特別迷信,認為包治百病,所以首先要相信它的作用,但是不要迷信它的作用。
技術本身是中性的,技術是技術,是為業務需求服務的,不能為了技術而技術,為了金融科技而金融科技,既不要神話它,也要泛化它,更不要異化它,所以對新技術本身更多要本著理性、務實的態度,發揮其改良和對傳統技術補充的作用,而且任何的技術都是中性的,都同時具有正作用和副作用,沒有一個完全正作用的技術,和能解決包治百病的問題。我們要認識到技術也是此消彼漲的,拿區塊鏈而言,是犧牲計算和存儲冗余,犧牲效率,換取了信任和價值的可傳遞,Tradeoff的結果就是犧牲一塊換取另外一塊,沒有天上掉餡兒餅的事。所以你要看看場景到底適不適合它,吃這個藥的時候,看一下正作用是否真的迫切需要,副作用能不能適應得了,而不是為了趕技術時髦一哄而上。
第三,要正確制定發展路線
現在很多場合大家都在談顛覆,不管是金融科技還是各種技術出來以后,大家更多在期待顛覆性作用,實際上我覺得更多要談當下怎么樣繼承式發展,尤其是對傳統金融機構而言。我們今天討論金融,金融相對技術而言,金融也有它的門檻,它的專業性、復雜性、風險性,實際是有非常高的門檻的。
這種情況下,我們傳統的金融機構比其它的科技公司更具有優勢。禮輝行長也是見證者,中行的藍圖工程其實培養了一代人,金融科技不是一個新的概念,金融機構從最早80年代初期,那會兒叫電子化時代,后發展到信息化時代,再到網絡化時代,到移動化和智慧化時代,這幾個過程銀行都經過痛苦的轉型,從分散到大集中,從新核心上線和網點轉型到渠道變化,所以很多情況下,銀行機構沒必要妄自菲薄,外界很多說傳統金融機構剛開始搞的不是互聯網金融,是金融互聯網,說是金融機構業務簡單搬到互聯網上了,沒實質創新,實際這句話不完全正確。
如果金融業務簡單搬到互聯網,網銀早早搬到互聯網上,但是那會兒也沒說我們是互聯網金融,金融機構這幾年發生的變化,是通過長期的發展和積累,積累到今天的,所以我們的能力是非常強的。
但是現在金融機構跟外部進行合作,我們一定要考慮到我們的優勢,進行繼承式的發展,不能說把我們老本錢和功力給丟掉,現在有很多的金融機構跟外面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羊群效應明顯,但如果干脆要花錢買技術的話,能用花錢解決的問題是最簡單的問題,實際上學習互聯網公司的優點,是需要理念、戰略、組織架構、流程包括具體的任務活動,以及你的績效考核、人才儲備、資源投入這些方面都要發生一些根本性的變化,而不是掛在墻上,掛在口頭上,要真正發生一些基因上的變化。
這樣才能夠實現我們真正的轉型,結合我們自身的需求來逐漸進行改良和迭代。在這個過程中,最主要吸收互聯網公司的容錯機制和創新機制,這個我覺得是我們傳統金融機構最難的問題,理念革新是關鍵。尤其是兩端,高層領導和基層一線的理念革新非常重要,另外要防止技術被行政化,經常我們說一旦技術管理被行政化了,是又犯了老毛病了。所以既要講政治,更要講科學,講政治和講科學的過程中,講科學為先,客觀規律不受人的意志左右,其實我們在這個地方要做到很好的平衡。
第四,要正確識別風險
新技術引進來以后,風險沒有減少,而是增加的,因為技術帶來的風險,殺傷力更強,磨擦系數為零,我們之前風險擴散效應沒有那么明顯,但是技術進來以后,擴散效應和影響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尤其是對技術的依賴,很多企業強調區塊鏈怎么怎么樣,我們要完全依賴于單一技術搞某一個業務的話,其實要小心的。為什么?我們就傳統的銀行業務,我們發展這么多年,一直是采用混合技術。
區塊鏈技術非常好,值得我們共同期待,它的信任傳遞作用也非常強,有它的優勢場景,但一定要結合我們的傳統技術和其它的成熟和先進的技術一起應用使用,不能單一依賴它。比如像安全方面,就完全依賴于密碼學和加密簽名相關的技術。這些技術,有的學者提出擔憂,一旦量子時代到來了,你是不是做好了準備?包括在風險的防范和隱私保護,過去我們的系統是立體防御體系,我們采用邊界多層防護、鏈路安全、內部隔離控制、入侵檢測、應用加固等一系列安全手段,而不是過分依賴單一技術。所以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慎重,更多要結合多種技術混合使用,這是對單一技術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最后,金融科技和監管科技要同步發展
監管一定是金融發展的前提和保障,這個是毫無質疑的,如果金融科技帶來不可控是不可持續發展的,一定是在監管可控前提下發展,這種情況下,監管能力的提升也是迫切需求,我認為現場監管和非現場監管,可能會發展到一個融合的趨勢,過去監管部門對被監管對象實施現場監管或者非現場監管,逐步可能演化到沒有什么現場、非現場之分,那更多的是借助技術手段實施監管,在非現場狀態下也能實現現場監管的效果,要強化技術監管、在線監管、數據監管、云化監管,實現監管功能的可嵌入和可持續迭代的能力,這方面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2016-2022 All Rights Reserved.平安財經網.復制必究 聯系QQ 備案號:
本站除標明“本站原創”外所有信息均轉載自互聯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郵箱: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請將#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