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22 All Rights Reserved.平安財經網.復制必究 聯系QQ280 715 8082 備案號:閩ICP備19027007號-6
本站除標明“本站原創”外所有信息均轉載自互聯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傷病,是運動中最可怕的“敵人”。引發傷病的原因有很多,對于女性來說,她們在預防和減少傷病風險時需要考慮的因素比男性運動員更多,其中就包括了生理期帶來的身體變化。
近日,一份發表在英國權威期刊《生理學前沿》的實驗研究發現,與一個月中的其他時間相比,4000多名精英女性運動員在排卵期以及前后幾天運動,遭遇傷病的潛在風險會提高兩倍左右。
此前,已經有其他的相關研究給出了類似的結論——在排卵期前后,遭受前交叉韌帶傷病的可能性會明顯提高。不僅如此,還有一份針對所有傷病的權威研究報告強調,女性運動員在生理期同樣處于受傷的高風險階段。
那么,這是不是意味著,女性在生理期就不能運動了呢?
事實并非如此,如果能夠跟蹤和掌握自己的生理期以及提前注意到變化,不僅有助于減小受傷風險,而且能夠讓運動對身體產生更好的幫助。
哪幾個階段不宜運動?
在闡述《生理學前沿》期刊的傷病研究報告前,有必要先簡單了解一下女性的生理周期。
一般來說,如果沒有受到藥物干涉或者非常規影響,女性生理周期會持續21到34天,即從經期的第一天算到下次經期的第一天。這個生理周期內包含了經期、排卵期,以排卵前的卵泡期和排卵后的黃體期。
這份最新的研究報告就跟蹤調查了4000名精英女性運動員,其中以足球球員為主,監測和分析她們在卵泡前期和卵泡后期的運動傷病情況。
根據研究人員的定義,卵泡后期為排卵之前(包括排卵)的三天,此時女性運動者體內的雌激素達到峰值,最高時可能達到卵泡前期的10倍。
根據該實驗的結論,在女性排卵前的這段時間以及排卵期間,這4000名女性運動員很大一部分在運動中出現了包括肌肉拉傷、抽筋、跟腱受傷甚至是斷裂等不同程度的傷病。
按照新澤西州骨科學研究院女性運動醫學中心主任阿什利·巴塞特的觀點,“這個實驗結論確實有可信度,在沒有受藥物影響的女性中,排卵期的運動受傷率最高。”
這也與此前已經被多個實驗證明的“激素的波動會影響肌腱和韌帶,并且進一步增加傷害風險”相吻合。
不僅如此,該研究還發現,在這4000名實驗對象中,當她們的生理期推遲時,運動受傷的風險更大,尤其是關節和韌帶的傷病。
受傷風險的增大其實也是女性運動員狀態起伏的一方面表現——美國跑步雜志《Runner‘s World》就以肯尼亞長跑名將瑪麗·凱塔尼作為一個典型案例。2017年,正是因為處于生理期,紐約馬拉松的“奪冠大熱”凱塔尼最終錯失冠軍,并且在賽后報道出現了一些腿部傷病。
如何利用生理周期避免運動傷害?
那么問題來了,女性運動是不是就只能避開這些時間段?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只是在這段時間,女性跑者要格外注意她們的運動強度和運動狀況。而合理監測和跟蹤自己的經期和排卵期,其實有助于女性跑者找到更好的訓練計劃和訓練方式。
按照醫生巴塞特的觀點,盡管這個最新實驗主要針對的是女性足球運動員,但是對于跑者同樣具有借鑒意義——女性足球遠動員每場比賽在球場上平均也可以跑到10公里到12公里,“從訓練和比賽中的跑動這項數據上來看,女性跑者完全可以借鑒該項實驗的結論”。
“所有女運動員都可以采取相當簡單的措施來降低受傷風險。”就如巴塞特醫生所說,跟蹤和預計生理周期可以幫助女性跑者確定經期延遲時間,“在沒有懷孕,更年期或其他疾病的情況下,經期延遲可能意味著RED-S的出現,那么受傷和其他健康問題的潛在風險就會大大提升。”
所謂的“RED-S”也就是“女性運動員三聯癥”,指的是能量攝入不足(飲食紊亂)、月經混亂(閉經)和骨質丟失(骨質疏松癥)。這種“三聯癥”的出現主要是運動員攝取的卡路里不足以滿足其能量需求,會對身體系統產生有害影響。
在過往對這種“三聯癥”不太注意的時候,女性運動員常常會忽略或誤診這些問題。而月經的延遲,在巴塞特醫生看來,就可以作為這個“三聯癥”的參考依據。
此外,除了注意生理周期的長短和規律性外,跑者還可以嘗試跟蹤經期的間隔和時長——排卵通常發生在下一次月經開始之前的14天,還可以通過身體癥狀(例如宮頸黏液變化、輕度痙攣和體溫變化)進行評估。
一旦掌握和了解了自己的理周期,跑者就可以將其與訓練日志“配對”,以查看兩者之間的關系并及時做出調整。
巴塞特強調,跑者可以將過往的傷病經歷與排卵期進行對照,包括扭腳和痙攣的出現——看似偶然的傷病與生理周期聯系起來,其中就會有一些規律,然后跑者就可以根據這些規律合理安排訓練。
骨科運動醫學外科醫師凱瑟琳·洛根就相當認同巴塞特的建議,她同樣強調,在訓練中考慮到月經周期很重要,“運動員和她們的教練可以利用這些知識來更好地設定訓練計劃,這種做法已經被越來越多職業運動團隊所認可。”
當然,激素只是影響受傷風險的因素之一。正如巴塞特醫生所說,女性運動員還有很多其他的措施可以同時降低受傷風險。
“比如保持足夠的力量基礎和柔韌性,使用適當的裝備,或者提升個人技術并且避免過度訓練。”
2016-2022 All Rights Reserved.平安財經網.復制必究 聯系QQ280 715 8082 備案號:閩ICP備19027007號-6
本站除標明“本站原創”外所有信息均轉載自互聯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