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22 All Rights Reserved.平安財經網.復制必究 聯系QQ280 715 8082 備案號:閩ICP備19027007號-6
本站除標明“本站原創”外所有信息均轉載自互聯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建筑師李浩將這個竹木亭子 用鏡面玻璃包裹起來,以反映其面對的南方古鎮。位于北京的李浩為the溪河北岸的一個景點設計并建造了這個亭子,該地點經過貴州東南部的龍里老鎮。

面向城鎮的墻模仿了河流的邊界,北立面與龍里鎮的軸線平行,形成了一個向東變窄的三角形。
一座穿越水面的古老石橋從鎮上通往兩層樓高的結構,以半透明的鏡面玻璃面板覆蓋鎮上的一面而得名。另一面面對群山,并用當地采購的竹子包裹。
郝浩想解決因600多年前明朝入侵而使隆麗社區與周邊城鎮隔離而造成的龍里社區的孤立狀態,因此設計了兩層樓的結構作為一個供個人放松的地方。
建筑師說:“龍里有成千上萬的居民,庇護所只供一個人居住。”
“該鎮是日常生活之所,庇護所為人們創造了非同尋常的體驗-在龍里鎮,他們屬于一個大集團,但是在庇護所里,人們受到了更好的贊賞。”
地面空間被設計為可以俯瞰河流的休閑場所,而上方的平臺則可欣賞到周圍群山的美景。
其中包括一個面向城鎮的三角形口袋,該口袋上覆蓋有白板材料,并有一個可打開的翻蓋,以改善視野。從另一面延伸出一個帶有開放邊的矩形竹子。
竹子作為一種廉價和可持續的建筑材料在建筑中越來越流行。
其他由竹子制成的臨時結構包括在吉隆坡植物園的湖島上建造的劇場,以及在展示數碼制作的活動亭。
2016-2022 All Rights Reserved.平安財經網.復制必究 聯系QQ280 715 8082 備案號:閩ICP備19027007號-6
本站除標明“本站原創”外所有信息均轉載自互聯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