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22 All Rights Reserved.平安財經網.復制必究 聯系QQ280 715 8082 備案號:閩ICP備19027007號-6
本站除標明“本站原創”外所有信息均轉載自互聯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大家好,小安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2019中美貿易戰最新消息,中美經貿磋商談判最新動態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02 加征關稅解決不了貿易逆差
曠日持久的經貿摩擦也在拖垮美方的自信。所謂的“貿易不平衡”是特朗普挑起貿易摩擦的原由,不過,一年多以來,中美貿易逆差并沒有發生改變。
商務部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所長梁明帶領他的團隊一直在分門別類跟蹤研究貨物貿易。他表示,美國加征關稅的中國輸美商品,由340億美元到2000億美元,再到3000億美元,其可替代性越來越低,特別是3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其中100%需要從中國進口的有57項,90%至100%需要從中國進口的有214項,80%至90%需要從中國進口的有202項,大量商品需要從中國進口,其他國家對中國的替代作用很難實現,即便加征關稅,美國依然需要從中國進口。
從數據來看,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國地位并沒有因中美經貿摩擦而受到影響。2018年美國對中國進口增長了5.6%,今年一季度增長了1%,美國從中國的進口下降程度偏小,相反中國從美國的進口下降程度更大。他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出口略增長0.1%,貿易總額比美國多出1017億美元,出口比美國高出3475億美元,依然是全球第一大貿易國。通過推演可以得出,即使美國對全部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中國對美國年出口額最多可能下降1600億美元,下降額度可控。
梁明表示,從中國輸美商品的結構來看,中國對美國市場的依賴較小。中國對美國出口商品的集中度非常高,主要集中在手機、電腦類商品上,如果排除這些商品,中國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是非常低的。對所有中國輸美商品的出口占比的分析顯示,這些商品中100%需要出口到美國市場的只有15項,90%至100%需要出口到美國市場的只有13項,80%至90%需要出口到美國市場的為11項,即便是50%至60%需要出口到美國市場的也僅有71項,純粹依賴美國市場的商品很少。從中國經濟結構來看,中國的制造業主要依靠內需。中國所有制造業企業中只有13%用于出口,而87%用于內需,其中出口部分美國所占比例僅有2%,因而中美經貿摩擦對中國經濟影響可控。
“美國進口商和消費者正承受著關稅的負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吉塔·戈皮納特日前表示,“提高關稅不太可能解決美國總體貿易失衡問題,相反,卻可能會削弱企業信心和投資,擾亂全球供應鏈,同時增加生產商和消費者的成本,繼而損害美國國內和全球經濟增長。”
03 中國的產業地位不可替代
除了加征關稅,特朗普在推特上的最新威脅還包括一條,即要求美國公司“立即開始尋找中國的替代選項,包括將公司遷回美國,并在美國制造產品”。根據特朗普的解釋,美國1977年的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案賦予了他這項權力。
不過,這一試圖用行政命令干預市場行為的做法受到了美國國內的廣泛質疑。在前馬薩諸塞州州長比爾·韋爾德看來,這是一個“潛在獨裁者的瘋狂”。
上述人民日報評論文章駁斥道:“經濟運行自有其規律,違背規律者只能處處碰壁。可悲的是,美國一些人似乎完全不知客觀規律為何物,以為恣意妄為給別國找茬兒就能解決美國自身的問題。”
實際上,對于中美產業關系的問題,一年多來已經被多次討論。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提醒,美國應該認識到,有些產品是除了中國制造以外,其他國家無法制造,就算其他國家能夠制造,中國還具備規模經濟優勢、產業集聚優勢、上下游產業鏈優勢,相比之下,一些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替代能力并不如美國想象地那樣強。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副會長李鋼則表示,全球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的形成是由當今的國際分工格局所決定的,在這個分工當中,中美兩國居于相應的地位,本身是互惠互利的經貿關系,這種本質的經貿關系并不會因為美方發起的貿易戰而改變,但是美方所采取的對華產品替代,意圖使當前的產業鏈斷裂,這種行為違背市場規律、經濟規律、國際經貿關系規則,將導致世界經濟的低效率。
對中方而言,在商務部研究院院長顧學明看來,中美經貿摩擦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可控的,由此導致的中國產業對外轉移也是完全可控的。中國作為唯一一個產業門類齊全的國家,制造業的比較優勢依然突出,依然是絕大多數外資企業,特別是制造業投資的首選國。“美方的極限施壓、恐嚇和訛詐,對中國不會起到任何作用,在重大原則問題上,我們會堅定不移捍衛自己的核心利益,一寸也不會讓。”
北京商報記者陶鳳 肖涌剛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6-2022 All Rights Reserved.平安財經網.復制必究 聯系QQ280 715 8082 備案號:閩ICP備19027007號-6
本站除標明“本站原創”外所有信息均轉載自互聯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