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22 All Rights Reserved.平安財經網.復制必究 聯系QQ 備案號:
本站除標明“本站原創”外所有信息均轉載自互聯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郵箱: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請將#換成@)
近年來,每當中國科技領域出現重大創新并引起公眾關注時,似乎都注定會有一種聲音出現:這東西啊,套殼。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有人認為,這樣的現象并不意外。在網絡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對于各種事物的評論,無論是吃頓飯還是科技創新,總有人會持不同的觀點,爭論不休。這種爭論似乎已經成為網絡的常態,沒有什么值得討論的。
然而,對于套殼論來說,事情并不是那么簡單。每當剛出現套殼論時,總是似乎有理有據,言之鑿鑿。雖然隨著用戶認知的深入和正面反饋的增多,套殼論往往會逐漸消散。但它給企業和科研人員帶來的困擾確實存在,往往會導致回應顯得無聊,不回應則被指責心虛。甚至有些人多年后仍然執著地堅持套殼論,無視被證偽的事實。
因此,套殼現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我們稍加探討。這實際上是一個心態史的問題。所謂心態史,是20世紀早期法國年鑒學派的代表性理論之一,通過心態這一概念探討了無神論、科學演進等重要議題。

在面對事情時先說套殼,并且每次提出套殼論都能得到支持,關鍵在于一部分人天生就具有接受這種說法的心態。因此,我們不妨從心態史的視角來討論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不必用陰謀論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把問題歸因于友商傾軋、境外煽動等陰謀論只是一種簡單粗暴且無聊的做法。我們應該通過理性溝通,摒棄陰謀論。
其次,我并不是說套殼完全不存在。事實上,許多企業利用信息差來謀取利益,并且對此毫不掩飾。然而,我們討論的是將自主科技無端套上套殼的行為。
讓我們看看都有誰在努力發表套殼論。
首先是所謂的假行家。他們可能是某個科技行業的“資深從業者”,在知乎、貼吧等平臺上發表一些觀點,有理論、有代碼、有行業內幕,指出某項技術其實是套殼,并且混入一些模糊的言辭,說些利益相關、不能透露的東西,讓很多網友將其奉為楷模。一旦與他們爭論,他們就會拿出鏈接說:“是不是套殼,建議先去了解XXX”或者“你說不是套殼,那這個怎么解釋?”最初發表意見的資深人士真的權威嗎?
很多科技行業的人都意識到,這個行業變化很快,而且分工非常細致。一個軟件工程師可能只使用一種語言或者只從事一種編程工作很多年都不會變化。雖然有些從業者會關注趨勢和變化,但也有很多人對自己的領域非常保守,對變化非常敏感,甚至產生某種危機感。
另一方面,所謂的業內人士可能并非真正的“業內”。數字化技術的分工非常細致,很多工作都非常復雜。例如,培養一位數據庫工程師可能需要十幾年甚至二十年。他很難有精力去了解和研究數據庫之外的其他軟件,更不用說硬件、AI算法、安全等問題了。
因此,對于新技術發表評論的所謂業內人士可能并不了解他們評論的領域,只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優越感而評論,而且很多人無法判斷他們的專業領域到底是什么。
另一種情況是對科技了解有限但具備一定了解的人,他們往往會將一些水貨、翻新等概念錯誤地應用到基礎軟件領域中。這種心態往往建立在一種對“反對資本、反對大公司”的仇強心態之上,以及對中國科技實現彎道超車的急切心態。他們發現某個技術使用了開源代碼,就像得到了尚方寶劍一樣去揭穿它。這種行為非常容易,門檻幾乎為零,并且能帶來一種滿足感。
還有一種人則是心急的人,我們可以稱之為“刑子急”。他們并不是仇強,也不是裝懂,他們只是非常急切地希望中國科技能夠立即問鼎全球,他們希望2nm芯片明天就能在中國研制成功。一旦發現事情沒有那么快實現,他們就會感到焦慮,自然會將原因歸結于企業。這種心態非常普遍,值得我們理解和尊重。
總的來說,套殼現象的泛濫歸根結底是一種心態和知識上的錯位。由于科技領域的科普不足,很多底層技術和基礎產業無法被外界理解。一些假行家利用這種信息差,迎合了“反對資本、反對大公司”的心態,以及對中國科技實現彎道超車的急切心態,最終讓“萬物皆套殼”的說法在網絡上興風作浪。
為了擺脫這種問題,我們只能堅持科普,不斷解釋。然而,正面消息的傳播力永遠不如負面消息,一個產業的故事很難與神話故事媲美。希望我們能夠更多地了解,少一些妄斷;多一些客觀,少一些極端。希望有一天,我們能達成共識:另辟蹊徑用口香糖代替水泥蓋大樓,不是創新,而是扯淡。
因此,如果我們真心希望中國科技進步,就讓我們一起朝著更高的樓層邁進吧。
2016-2022 All Rights Reserved.平安財經網.復制必究 聯系QQ 備案號:
本站除標明“本站原創”外所有信息均轉載自互聯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郵箱:toplearningteam#gmail.com (請將#換成@)